1、公司被起诉更换法人股东有什么用
公司被起诉时,更换法人或股东在法律上并不直接决定诉讼的结果或进程。
1.公司被起诉是可以变更法人的,由于起诉一家公司,与更换法定代表人之间并没直接的法律关联。只须法人不触犯刑法,且公司满足法人变更的法定条件,公司有权进行法定代表人的变更。
2.一些法定代表人为了防止因公司负债而被采取限制消费手段,会选择变更法定代表人,以减少个人风险。这种变更更多是基于商业方案或风险避免的考虑,而非逃避法律责任。
因此,公司被起诉后更换法人或股东,并不可以直接影响诉讼的胜败,但可能在一定量上影响诉讼后的实行阶段,如限制消费手段的实行对象等。
2、公司注销后法人能否被起诉
法律快车提醒,公司已经注销后,法人不可以被起诉。
1.由于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身份是公司赋予的,代表公司行使职权,是公司独立法人资格的代理人。一旦公司注销,其企业法人资格即不复存在,相应地,法定代表人的资格也随之消失。
2.在此状况下,因为已没有有效的法人实体,因此没办法对法定代表人提起诉讼。起诉的基本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明确的被告,而注销后的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已不符合这一条件。
所以,对于已经注销的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,法律上不再允许对其进行起诉。
3、起诉公司能否连带法定代表人
起诉公司时,一般不可以连带法定代表人。
1.公司是独立的法人组织,以其自己的资产承担民事责任。因此,在涉及公司债务的诉讼中,原则上应由公司承担责任,而非法定代表人。
2.也存在例外状况。
当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,逃避债务,紧急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时,股东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。
对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,假如其股东不可以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自己财产,也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。
这类例外状况体现了法律对公司股东行为的严格监管,与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。在起诉公司时,假如符合上述例外条件,可以依法请求法院判令法定代表人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。